禁止任何形式的引用或转载

饮水思源


《红》是集大成的书。这一块石头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。作者善于从前代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。试举几例:


1.

元稹《会真记》

张生的理论:

登徒子非好色者,是有凶行。余真好色者,而适不我值。何以言之?大凡物之尤者,未尝不留连于心,是知其非忘情者也。


警幻的理论:

非也。淫虽一理,意则有别。如世之好淫者,不过悦容貌,喜歌舞,调笑无厌,云雨无时,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,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。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,吾辈推之为“意淫”……


这也可以佐证:“真真一对尤物,他又姓尤。”


张生始乱终弃:

予之不足以胜妖孽,是用情。


警幻以妹相许:

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,见弃于世道,是以特引前来……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,何况尘境之情景哉?而今后万万解释,改悟前情,留意于孔孟之间,委身于经济之道。


按王夫人说起来,漂亮女孩子都是“小娼妇”“狐狸精”。宝玉食髓知味,不可自拔。



2.

谢希孟《鸳鸯楼记》

此为相恋的妓女(一说陆氏)所作。其师陆九渊诘之,谢反唇相讥:

自逊、抗、机、云之死,而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,而钟于妇人。


宝玉:

他便料定,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,凡山川日月之精秀,只钟于女儿,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。因有这个呆念在心,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,可有可无。


范围从妇女缩小到美丽处女。而一旦她们劝他读书,顿时翻脸:

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,也学的钓名沽誉,入了国贼禄鬼之流。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,立言竖辞,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。不想我生不幸,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,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!


谢希孟放浪形骸。一日,忽起归家之念,匆匆辞官。某妓追至江浒,涕泣沾襟。谢取下头巾书《卜算子》:

双桨浪花平,夹岸青山锁。你自归家我自归,说着如何过。

我断不思量,你莫思量我。将你从前与我心,付与他人可。


据前八十回可见,把真心给了宝玉的女孩子,没几个好下场。



3.

诗意化入情节。

李贺《昌谷北园新笋》:

斫取青光写楚辞,赋香春粉黑离离。无情有恨何人见?露压烟啼千万枝。


“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,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,比别处更觉幽静。” 

“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,他又爱哭,将来他想林姐夫,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。”


卢照邻《曲池荷》:

浮香绕曲岸,圆影覆华池。常恐秋风早,飘零君不知。


“这个好极,除了他,别人不配做芙蓉。” 

“罗衾不奈秋风力,残漏声催秋雨急。”终至“蓉帐香残,娇喘共细言皆绝”。



4.

戏文引入情节。

王实甫《西厢记》:

你绣帏里效绸缪,倒凤颠鸾百事有。我在窗儿外几曾轻咳嗽,立苍苔将绣鞋儿冰透。今日个嫩皮肤倒将粗棍抽,姐姐呵,俺这通殷勤的着甚来由?


闭门羹:

越想越觉伤感,便也不顾苍苔露冷,花径风寒,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,悲悲切切,呜咽起来。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,具稀世之俊美,不期这一哭,把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,一闻此声,俱忒楞楞飞起远避,不忍再听。


袭人自辩:

“你有甚忌讳的,一时高兴了,你就不管有人无人了。我也曾使过眼色,也曾递过暗号,倒被那别人已知道了,你反不觉。” 


汤显祖《牡丹亭》:

(旦作惊介)咳,听春香言话,俺丽娘瘦到九分九了。俺且镜前一照,委是如何?(照介)(悲介)哎也,俺往日艳冶轻盈,祭何一瘦至此!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,流在人间,一旦无常,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!春香,取素绢、丹青,看我描画。


黛玉体会出赠帕之意,五内如炽。

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,觉得浑身火热,面上作烧,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,只见腮上通红,自羡压倒桃花,却不知病由此萌。一时方上床睡去,犹拿着那帕子思索,不在话下。


癞僧有言在先:“若要好时,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,除父母之外,凡有外姓亲友之人,一概不见,方可平安了此一世。”

情生情死为伊谁,情种由来不是。千古情肠齐欲断,杜娘临镜写真时。



5.

《三国演义》

毛本:

瑜曰:“吾料诸将不知此计,独有诸葛亮识见胜我,想此谋亦不能瞒也。子敬试以言挑之,看他知也不知,便当回报。”正是:还将反间成功事,去试从旁冷眼人。


第二回:

一局输赢料不真,香销茶尽尚逡巡。欲知目下兴衰兆,须问旁观冷眼人。


毛纶与尤侗交厚,尤侗又与曹寅往来唱和。

这个不是空穴来风。清朝读者看了《红》,纷纷将人物关系比作演义情节。比如:

宝钗之于黛玉,真有生瑜生亮之憾。其藏奸作伪之处,如何瞒得过黛玉。正思设计制服之,而忽得其间,岂肯放松一步,侃侃数语,能使黛玉俯首愧服,不觉受其笼罩,其才自不可及。(陈其泰)


——孔明自是多情,乃公瑾量窄,自取死耳。


黛钗国色两倾城,瑜亮原来又并生。(胡寿萱)


——其鲜艳妩媚,有似乎宝钗,风流袅娜,则又如黛玉。



6.诸子

荀况《臣道》:

有大忠者,有次忠者,有下忠者,有国贼者:以德覆君而化之,大忠也;以德调君而辅之,次忠也;以是谏非而怒之,下忠也;不恤君之荣辱,不恤国之臧否,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,国贼也。若周公之于成王也,可谓大忠矣;若管仲之于桓公,可谓次忠矣;若子胥之于夫差,可谓下忠矣;若曹触龙之于纣者,可谓国贼矣。


李贽《五死篇》:

盖在世俗观之,未免夸之为美谈,呼之为考终。然其好名说谎,反不如庸夫俗子之为顺受其正,自然而死也,等死于牖下耳,何以见其节,又何以见其烈,而徒务此虚声为耶!


宝玉与袭人议论:

人谁不死,只要死的好。那些个须眉浊物,只知道文死谏,武死战,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。竟何如不死的好!必定有昏君他方谏,他只顾邀名,猛拚一死,将来弃君于何地!必定有刀兵他方战,猛拚一死,他只顾图汗马之名,将来弃国于何地!所以这皆非正死。



7.

水、金、西游等书笔法,详见《胎记》。


…………




评论(3)
热度(71)
  1.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蕉下鹿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