禁止任何形式的引用或转载

我最怜君中宵舞

旧文补档,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了一些。


我们常说的历史,“一方面由客观的存在演化而成,是一种(至少曾经)客观存在过的主体;但另一方面,作为人们描述中的历史和历史学之中的历史,它又具有间接性和主观性。在讨论史实对历史小说的影响之前,我们不得不注意到,所谓的‘史实’,有可能已经是渗透了权力而远离真实的话语”(晚树:《从史书到小说:事实的叙述与事实的构造》)。这一点在三国演义的取舍中显得格外鲜明。

譬如陈宫在白门楼上的结局,演义几乎照搬史书上的记载。但由于小说中,陈宫与曹操的旧日瓜葛迥异于历史上的“靡不有初”,就使得这一段故事染上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色彩。

我更喜欢正史上的曹陈关系。“刚直烈壮”的陈宫的道德意识和使命感极强,可以为了曹操深入兖州游说:“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;曹东郡,命世之才也,若迎以牧州,必宁生民”,助他成就霸王之业;也可以因为曹操屠城、杀名士,作恶多端,愤而背叛了他。不单是一走了事。三国志载,“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,郡县皆应。荀彧、程昱保鄄城,范、东阿二县固守,太祖乃引军还”——几乎给曹操带来了灭顶之灾。然而后来在吕布手下,陈宫又有可疑行动(详见裴注中曹性事件)。“布欲降,陈宫等自以负罪深,沮其计。”献帝春秋说得干脆利落:“逆贼曹操,何等明公!今日降之,若卵投石,岂可得全也!”

这种情况下,别说陈宫不肯投降,就是从军法上说,也不该饶过。因为还有一句话,“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……”

演义里,陈宫有恩于曹操。价值观上的分歧被浓缩为一个戏剧性的情节。京剧《捉放曹》有一段唱词相当精彩:

“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,背转身自埋怨自己作差。我先前只道他宽洪量大,又谁知是一个量小的冤家!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,皆因是花随水,水不能随花。这时候我只得忍耐在心下,既同行共大事,必须要劝解于他……恨曹狠毒真难渡,将来曹董一样人!”

粉墨登场的曹操和陈宫不约而同地被脸谱化了。曹操成了心胸狭隘的小人,陈宫则成了纠结迂腐的懦夫。所幸我们还有电视剧可以看。

94版曹操为报父仇大破徐州那集,陈宫曾为生民去求恳他,毫无悬念地被拒绝了。盛怒下的曹操甚至说出“公昔弃我而去,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……公虽为陶谦游说,其如吾不听何”的言语。而后陈宫投了吕布——因为吕布是有能力对抗的曹操的大军阀——这几乎是带有赌气色彩的报复行动。遇到这样一个“每不从其计”的主公,是陈宫的不幸。他的运筹、忧心、悲悯、刚烈,被演员修宗迪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白门楼,座上客,阶下囚。

曹操劝了。劝的语言与史上无异。曹操不是宋江,不可能跪下来求对方投降。“奈卿老母何?”“若卿妻子何?”已是他最大的低头。

而陈宫没有接受。

“请出就戮,以明军法。”

就这样固请一死。

后汉书载,“布及宫、顺皆缢杀之,传首许市”。三国志载,“太祖召养其母终其身,嫁其女”。鱼氏典略还补充了一个细节:“太祖泣而送之,宫不还顾”。

我没有办法不感动。尽管曹瞒传中有句话很煞风景:“其所刑杀,辄对之垂涕嗟痛之,终无所活。”

94版白门楼最精彩的地方就是:曹陈临终对视,曹操面露不忍,陈宫却由漠然转淡然,画外音响起两人昔年的话:“我欲弃此县令,随君去图大事。”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!”那个震撼感。这段经典台词剪辑,是照应《孟德献刀》的结尾,陈宫在晨曦中说:“我走了,你成你的大业去吧。”这几乎就是他最后深深回望两眼的意思。一死一生,乃知交情。

扭三曹陈更gay了,斯基瞒的啰嗦没法看。只有那句怒斥“胡说!我怎么会流泪!”让我找到了一点感觉。隐隐觉得,陈宫死前慨叹“大好河山”,像是无数烈士,比如张苍水的“好山色”,瞿秋白的“此地甚好”。后来查到了朱编的创作思路:

“这才叫军人。无数的理由会说服你执行命令活下去,但拒绝来自于你天性中的固执。”

朱编把“伟大拒绝”的基因放入三国,便是陈宫拒绝曹操的释放:

“陈宫何尝不知道,他最好的知音是曹操。他何尝不知道曹操在最后一刻是真的爱他。但陈宫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,他宁可死。曹操拉着他的手一路走到刑场。这是一种价值尊重另外一种价值,一个生灵在理解另外一个生灵。生死不重要,他已经永远活在另一个生命当中。所以他们俩人说了同一句话:大好河山,另一个说,大好山河啊。”

陈宫并不是儒家语境下的忠臣。他是战国年间的纵横家。迎曹入兖是因为相信曹东郡能宁生民。那么一旦发现曹操变质,当然是鸣鼓而攻之可也。你虽待我如赤子,已践他人入泥尘。背叛不是因为个人待遇,是为了更广大的利益。吕布同理。这种主公,根本不值得侍奉。所以陈宫的魅力就在于叛逆。

“有智而迟”这个评价很精妙,概况的不仅仅是陈宫的谋略,还有他在人格上那种“自豪的、高贵的,像从大理石里雕刻出来的愚蠢”。西方悲剧与东方不同,主人公不会是完美的。那些瑕疵正是动人之处,暗伏命运。一时翔集多知处,独恨公台不择栖。



首发于2010年,修改于2013年




评论
热度(66)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蕉下鹿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