禁止任何形式的引用或转载

舍顺入凶


何焯点评蜀书十:“七人皆以才而不令终同传。”比如说,殿尾的杨仪,偏偏要讲这么一句话:

“往者丞相亡没之际,吾若举军以就魏氏,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!令人追悔不可复及。”


这通常都被认为是心理不平衡的愤言。结合他的履历,就没那么单纯了。甚至关系到杨仪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度。

杨仪字威公,襄阳人也。建安中,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,群而襄阳太守关羽。羽为功曹,遣奉使西诣先主。


具体时间被模糊处理了。但是可以推算。建安十三年以前,荆州牧是刘表。据搜神记:

后无几,太祖平荆州,以涿郡李立字建贤为荆州刺史。


赤壁之战后,刘备上表献帝,请求封刘琦为荆州刺史。“琦病死,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,治公安。”而关羽被授襄阳太守一职,是在刘备收降南方四郡之后。据晋书:

帝又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,南乡太守傅方骄奢,并不可居边。魏武不之察。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,于禁等七军皆没,修、方果降羽,而仁围甚急焉。


水淹七军发生于建安二十四年。所以傅群就任荆州刺史的时间,只能在建安十四年到二十三年之间。换言之,杨仪曾在曹魏治下长期工作,后私自投奔关羽。功曹、主簿俱为州府重要佐吏,功曹更高。这里不妨提一下杨仪的兄长。裴注已引楚国先贤传。襄阳耆旧记更为详细:

杨虑,字威方,襄阳人。少有德行,为沔南冠冕。州、郡礼重,诸公辟命,皆不能屈。年十七而夭。门徒数百人,宗其德范,号为“德行杨君”。

许汜是虑同里人,少师虑,为魏武从事中郎。与先主昔共坐论陈元龙者,其人也。

虑弟仪。


清版本添枝加叶。或许刘备在考察这个新人时,会一拍大腿想起:“原来是他!”“哥哥既如此了得,弟弟也不会差!”

开玩笑。杨仪是凭真本事吃饭的:

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,政治得失,大悦之,因为左将军兵曹掾。及先主为汉中王,仪为尚书。先主称尊号,东征吴,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,左迁遥署弘农太守。


刘备原先很赏识他。但由于在战时,与顶头上司产生矛盾,他被调离了中枢。直到诸葛亮掌国,重新起用,发挥杨仪的才干:

建兴三年,丞相亮以为参军,署府事,将南行。五年,随亮汉中。八年,迁长史,加绥军将军。亮数出军,仪规画分部,筹度粮谷,不稽思虑,斯须便了。军戎节度,取办於仪。


春风得意的杨仪又与另一个人起了冲突。据费祎传:

建兴八年,转为中护军,后又为司马。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,至并坐争论,延举刃拟仪,仪泣涕横集。祎入其坐间,谏喻分别,终亮之世,各尽延、仪之用者,祎匡救之力也。

       

……不得不说会哭还是很有效的。

这时,朝中官员排序已悄悄发生了变化。据建兴九年对李严的弹劾表:

辄与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,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、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、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、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、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、领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、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、行前监军征南将军臣刘巴、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祎、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臣许允、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臣丁咸、行右护军偏将军臣刘敏、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臣姜维、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雝、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臣胡济、行参军建义将军臣阎晏、行参军偏将军臣爨习、行参军裨将军臣杜义、行参军武略中郎将臣杜祺、行参军绥戎都尉盛勃、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臣樊岐等议……


群臣连署中没有留府长史蒋琬的名字。

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。至今鬼畜区的热门素材。

后主传:

十二年春二月,亮由斜谷出,始以流马运。秋八月,亮卒于渭滨。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,举兵相攻,延败走;斩延首,仪率诸军还成都。大赦。以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,假节督汉中。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,总统国事。


魏延传:

仪遣马岱追斩之,致首於仪,仪起自踏之,曰:“庸奴!复能作恶不?”遂夷延三族。初,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,行数十里,延死问至,乃旋。


杨仪传:

亮深惜仪之才幹,凭魏延之骁勇,常恨二人之不平,不忍有所偏废也。十二年,随亮出屯谷口。亮卒于敌场。仪既领军还,又诛讨延,自以为功勋至大,宜当代亮秉政,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,卦得家人,默然不悦。而亮平生密指,以仪性狷狭,意在蒋琬,琬遂为尚书令、益州刺史。仪至,拜为中军师,无所统领,从容而已。


有罪曰诛。官方的定性很明显。可是身为功臣,杨仪没有得到他预期的地位,遂大发牢骚:

初,仪为先主尚书,琬为尚书郎,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,仪每从行,当其劳剧,自惟年宦先琬,才能逾之,於是怨愤形于声色,叹咤之音发於五内。时人畏其言语不节,莫敢从也,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。仪对祎恨望,前后云云……


中军师是被砍头的刘琰的最后职务。华阳国志里的这一句更露骨:“公亡际,吾当举众降魏,处世宁当落度如此耶!”

延熙四年的辅臣赞作此评价:

“威公狷狭,取异众人;闲则及理,逼则伤侵,舍顺入凶,大易之云。”


试想,如果这是大魏卧底杨威公,长期潜伏在对方阵营,熬死了诸葛,干掉了魏延,却因功亏一篑没能夺取大权……这可比一个失意之徒套出话来要励志得多。只是陈寿不会这么想。“杨仪以当官显”,醉心仕途而已。于是接下来的事也就毫无悬念:

表其言。十三年,废仪为民,徙汉嘉郡。仪至徙所,上书诽谤,辞指激切,下郡收仪。仪自杀,其妻子还蜀。


华阳国志略有小异:

祎表其言,废徙汉嘉。仪又上书激切,遂行仪重辟


“招祸取咎,无不自己也。”相比刘备时期,彭羕等人之死,刘禅的处置已经不是一步到位了。只要杨仪在流放地好好改造,没人要他的脑袋。然而杨仪不愿这么做。就我的趣味而言,踩人头是加分项,哭是减分项自杀,则完美地塑造了他的人格。

回过头来说他的政敌。魏某人生前是要学习韩信好榜样的。除了陈寿苦心孤诣营造的气氛(详见《仪起自踏之》),裴注也从反面给出了评价。汉晋春秋与襄阳记里有类似的桥段:

费祎使吴,恢副之。孙权尝大醉问祎曰:“杨仪、魏延,牧竖小人也。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,然既已任之,势不得轻。若一朝无诸葛亮,必为祸乱矣。诸君愦愦,曾不知防虑于此,岂所谓贻厥孙谋乎?”祎愕然四顾视,不能答。恢曰:“仪、延之不协,起于私忿耳,无黥、韩难御之心也。今方扫除强寇,混一区夏,功以才成,业由才广。若舍此不任,防其后患,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,非长计也。”权大笑乐。


——黥彭甘受他年醢,饮剑何如楚帐中?







评论(11)
热度(46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蕉下鹿 | Powered by LOFTER